相傳新會專門種柑取皮在宋代已有,但一直規模不大。《元大德南海誌》是元代一本記載州府包括新會縣地情的廣東地方誌,卷七《物產》有「柑子」條記載,但未見有「陳皮」或「柑皮」的描述,可知新會陳皮當時還未有多大名氣,更未成規模。陳皮業至明清聲譽鵲起,是由葵業帶動起步的,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制品之便,也將土產陳皮大批銷往外省,使新會陳皮也跟隨新會葵扇名聲遠播。
清光緒末,新會經營、兼營陳皮業的商號多達 70 餘家。民國期間,會城岡城茶樓是葵業、陳皮業的經紀商們每天飲茶談生意的地方,會城歌謠「嫁娶喜宴敘賓亭,買賣交易到岡城 …… 」。由於陳皮生意興隆,促進了陳皮生產,帶動了新會農民大量種柑致富,又帶動陳皮的加工、倉儲,終於成為一條產業鏈。歷史上,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產柑橘皮,其中有些還曾作為「土貢 」,但人們發現,新會所產陳皮的藥用和保健效果最好,因而名聲後來居上。「二陳湯」方劑源於宋代官修的《和劑局方》,到清代大醫葉桂(字天士,1667 – 1746)所開的「二陳湯」就特別指明用新會皮。 由於銷量很大,經營新會陳皮成為一個行業。隨後逐漸發展成壹大地方行業,這是神奇而不是神話。而新會專門種柑取皮已有 700 多年的歷史。新會陳皮的產品經營富有地方特色。據前輩憶述,會城有商鋪賣過百元一碗的「百年陳皮茶」,當然其中有商業噱頭的成份,因為茶中放有一枚金戒指。也曾有人制作「新會陳皮酒」, 1982 年由當時的國營新會糖酒廠首創並獨家生產銷售,作為省級優秀新產品風行一時,該廠關閉後已不見這個產品了。以新會陳皮制作的食品則花樣百出,著名的有新會陳皮白粥、陳皮鴨、陳皮冬瓜盅、陳皮綠豆沙、陳皮糕點系列等,有商家推出滿席都加入新會陳皮的「陳皮宴」,還有陳皮梅、陳皮姜、新會九制陳皮等涼果產品,以及陳皮果醬等調味品。新會陳皮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及旅遊產品很受歡迎。
由於歷史的原因,新會陳皮的生產銷售曾壹度衰落。1996 年種柑跌至最低谷,柑桔橙總面積才六、七百畝。近年,這一行業又逐漸興起,目前種柑面積約 5000 多畝,涉及陳皮及其制品的企業和工商戶上百家,專營新會陳皮的商店 10 多家。2002 年 12 月,由果農自覺發起,經新會區農業局和工商聯(總商會)推展,成立了新會柑(陳皮)行業協會,有利於新會陳皮行業的生產、銷售、科研和利益保護。陳皮產品的宣傳力度也逐步加大,一些自殺式的經營短期行為,如大量低價購入廣西等外地柑充正宗新會柑、以紅茶染色假冒老陳皮等嚴重影響新會陳皮名聲的做法受到譴責。
2006 年 10 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並公告新會柑和新會陳皮這兩個產品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今年 10 月,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又透過了省地方標準《地理標誌產品新會柑》和《地理標誌產品新會陳皮》。希望在不久的未來,這一行業恢復壯大,重振聲威,再塑輝煌。(完)